欢迎光临~深圳市芯橙科技有限公司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新闻中心

设计充电桩主控板时,如何平衡 “充电速度” 与 “主控板稳定性”?需重点优化哪些芯片或算法?

在设计充电桩主控板时,平衡 “充电速度” 与 “主控板稳定性” 需要从硬件架构、核心芯片选型、算法优化及系统级防护等多维度协同突破。以下是关键技术路径及需重点优化的方向:

一、硬件架构与核心芯片选型策略

  1. 主控芯片的性能与可靠性平衡优先选择车规级 / 工业级 MCU,如小华半导体的 HC32F334 或龙芯 LS1C300。这类芯片集成高性能 Cortex-M 核(主频 300MHz 以上)、大容量存储(512Mbit SDRAM+1Gbit NAND FLASH)及丰富通信接口(双 CAN-FD、以太网、UART),可同时处理充电流程控制、BMS 通信、支付协议及云端数据同步等任务。龙芯 LS1C300 的 28 路光耦隔离 IO 接口能有效抵御外部电磁干扰,而小华 MCU 的高精度 AD 检测(12 位以上)可实现充电参数的精准采样。
  2. 功率器件的效率与散热优化采用碳化硅(SiC)MOSFET 或氮化镓(GaN)器件替代传统硅基 IGBT。SiC MOSFET 导通电阻仅为硅基的 1/10,开关频率可达 100kHz 以上,可减少 30%-50% 的开关损耗;GaN 器件反向恢复时间趋近于零,适用于高频 PFC 电路,整机效率可提升至 96% 以上。配合 LLC 谐振拓扑,通过零电压开关(ZVS)技术将开关损耗降至 1% 以下,同时降低 EMI 干扰。例如,某 300kW 超充桩采用 SiC 模块后,充电效率提升至 95%,而发热降低 25%。
  3. 隔离方案的安全冗余设计强电侧与弱电侧需通过数字隔离器、隔离运放等器件实现电气隔离。华普微 CMT860XX 系列隔离驱动芯片支持 5.75kV 隔离耐压,可抑制共模噪声(CMTI>150kV/μs),确保 IGBT/SiC MOSFET 的可靠驱动;CMT812X 基础数字隔离芯片(5kV 隔离、150Mbps 速率)用于 DSP 与 CAN 总线间的信号传输,防止地电位差干扰。隔离运放(如 CMT1300)可精准采集高压母线电流信号,同时保护 MCU 免受高压冲击。

二、核心算法与智能控制策略

  1. 动态功率分配与负载均衡基于车辆 BMS 实时反馈的 SOC、温度等参数,采用模糊 PID 算法动态调整输出电流。例如,当电池接近满充时,自动切换至涓流模式,避免过充损耗;在多枪同时充电场景中,通过动态负载分配算法(如基于优先级的贪心算法)实现功率均分,确保单桩负载均衡效率提升 25% 以上。至茂科技的动态负载模拟系统可在毫秒级完成 1A-300A 的电流切换,精准复现多车充电场景。
  2. 温度补偿与热管理协同构建多点温度传感网络(20 + 监测点),实时采集 IGBT 模块、充电枪头、主控板等关键部位的温度数据。当检测到某区域温度接近阈值时,AI 算法提前进行功率平滑调节,而非简单降频。例如,量子新能充电桩的双循环主动散热系统(风冷 + 热管导流)可在高负载下将内部温度降低 15-20℃,同时通过车桩协同温控,与车辆 BMS 联动调整充电策略,形成热管理闭环。
  3. 自适应充电与电网协同集成能源管理算法,结合峰谷电价和电网负荷数据动态调整充电功率。例如,在电网低谷期(如夜间)自动提升充电功率至更大值,而在高峰时段根据实时电价和电池温度优化充电曲线,可降低用户充电成本 18% 以上。同时,通过预测性维护算法(如 LSTM 神经网络)分析历史温度数据,提前预警散热系统性能衰减,减少设备故障率 82%。

三、系统级稳定性保障措施

  1. 电源与滤波设计采用贝岭等品牌的电源管理 IC,为 MCU、通信模块等提供精准稳压(±1% 以内)。PFC 电路后端配置永铭等品牌的大容量电解电容(ESR<50mΩ,耐纹波电流>10A),平滑母线电压波动,将纹波系数控制在 ±0.5% 以下,避免因电压不稳导致的充电中断。
  2. 抗干扰与 EMC 防护主控板采用四层以上 PCB 设计,电源层与地层大面积铺铜,关键信号(如 PWM 驱动、AD 采样)采用差分走线并包地处理。在输入输出端口集成 TVS 管、共模电感等器件,抑制浪涌(±4kV)和高频干扰(10MHz-1GHz)。例如,至茂科技的三重屏蔽结构(金属外壳 + 导电胶密封 + 电磁滤波)可将干扰抑制率提升至 99.9%。
  3. 安全保护的多级冗余设计九重安全防护机制,包括过压(OVP)、过流(OCP)、过热(OTP)、短路(SCP)等保护。当检测到异常时,通过硬件比较器触发快速关断(响应时间<1μs),同时软件层面进行故障代码记录和云端上报。例如,某超充桩的绝缘检测模块可识别 0.02mm 的绝缘层裂纹,避免高压漏电风险。

四、验证与测试体系

  1. 动态负载模拟与老化测试使用至茂科技等厂商的高精度负载测试设备(0.1A 步进精度),模拟低压启动(180V)、负载突变(300A 瞬时切换)等复杂场景,验证主控板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例如,某充电桩在 190V 电压下启动时,传统设备显示电流 6.8A±0.5A,而高精度设备检测到实际波动范围为 6.7A-6.9A,及时定位线路接触不良问题。
  2. EMC 与环境可靠性测试通过传导骚扰(CISPR 32 Class 5)、辐射骚扰(30MHz-1GHz)等测试,确保主控板符合国标 GB/T 20234-2023 要求。在高低温循环(-40℃至 + 85℃)、湿度(95% RH)等环境下进行 1000 小时以上的老化测试,验证电容、晶振等元件的长期稳定性。例如,EPSON 的温补晶振在 - 40℃至 + 125℃范围内频率偏差<±20ppm,确保计费精度和 PWM 发波准确性。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可在提升充电速度(如 300kW 超充桩实现 10 分钟补能 400km)的同时,将主控板故障率降低至 0.1% 以下,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超过 5 万小时,满足严苛的商用场景需求。


芯橙科技出品的交流充电桩主控板,效率高,性能稳,欢迎咨询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