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深圳市芯橙科技有限公司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新闻中心

三相充电桩主板的成本构成是怎样的?哪个部分占大头(功率器件、控制芯片)?

三相充电桩主板的成本构成中,功率器件是占比更大的部分,其次是控制芯片及其他电路组件。以下是基于行业数据和技术分析的详细拆解:

一、成本构成核心模块

功率器件(占比约 30%-50%)
  • 功率器件是实现电能转换的核心部件,包括 IGBT 模块、MOSFET、SiC(碳化硅)器件等。在 30kW 及以上的高功率三相充电桩中,SiC MOSFET因其高频、低损耗特性被广泛采用,成本占比可达主板总成本的 40%-50%。例如,单颗 40mΩ 的 SiC MOSFET 价格已降至 10 元以内,但每个 30kW 模块可能需要 10-15 颗此类器件,仅功率器件成本就超过 100 元。若采用传统硅基 IGBT,成本虽略低(单颗约 5-8 元),但需更多数量且散热设计复杂,综合成本仍占主板的 30%-40%。

控制芯片及电路(占比约 15%-25%)
  • 控制芯片包括主控 MCU、驱动芯片、通信芯片等。以特斯拉家用桩为例,其 STM32L431RCT6 主控 MCU 成本约 4-7 元,而小米、公牛等品牌采用的国产 GD32 系列 MCU 价格在 10-20 元。此外,驱动芯片(如英飞凌 TLE4971)和隔离通信芯片(如 Silicon Labs SI8641)的成本约占控制电路的 30%-40%。整体而言,控制芯片及相关电路占主板成本的 15%-25%。

被动元件与 PCB(占比约 15%-20%)
  • 电容、电阻、电感等被动元件约占 10%-15%,其中高压薄膜电容(如 TDK 的 1μF X1 电容)和高频电感成本较高。PCB(印刷电路板)因层数多(通常 6-8 层)且需满足高功率散热要求,成本占比约 5%-10%。
辅助电路与保护器件(占比约 10%-15%)
  • 包括电流 / 电压传感器、TVS 二极管、保险丝等。例如,英飞凌的 TLE4971 电流传感器单价约 15 元,而 15V 的 TVS 二极管(如 SMBJ15CA)成本仅 0.5 元。此类组件虽单价低,但数量多且需满足严苛安全标准,总成本占比不容忽视。
其他(占比约 5%-10%)
  • 如晶振、LED 指示灯、连接器等,成本相对较低,占比约 5%-10%。

二、功率器件占比更高的原因

技术特性驱动成本
  • 高功率充电桩需处理数百安培的电流和 800V 以上的高压,功率器件必须具备高耐压、低导通电阻和高频开关能力。SiC MOSFET 虽单价较高,但其效率比硅基器件提升 3%-5%,可减少散热模块体积和成本,综合性价比更优。例如,采用 SiC 方案的 30kW 模块散热需求降低 50%,间接减少主板其他组件成本。
规模化效应有限
  • 尽管 SiC 衬底价格从 2021 年的 700 美元降至 2024 年的 400 美元以下,但功率器件仍需复杂的封装和测试工艺,且高端市场被英飞凌、安森美等厂商垄断,议价空间较小。相比之下,控制芯片因国产化替代加速(如兆易创新、国民技术),成本下降明显,占比逐渐缩小。
可靠性要求严苛
  • 功率器件故障可能导致充电桩短路或起火,因此厂商倾向于选择高可靠性的国际品牌(如英飞凌、安森美),进一步推高成本。

三、不同功率段的成本差异

  • 低功率(≤22kW):以硅基 IGBT 为主,功率器件占比约 30%-35%,控制芯片占比约 20%-25%。

  • 中高功率(30kW-60kW):SiC MOSFET 渗透率提升至 60% 以上,功率器件占比达 40%-50%,控制芯片占比降至 15%-20%。

  • 超充(≥80kW):全 SiC 方案普及,功率器件成本占比接近 50%,且需液冷散热设计,进一步推高整体成本。

四、成本优化趋势

  • 材料替代:SiC MOSFET 价格持续下降,预计 2025 年 5 元级 650V 器件将量产,进一步挤压硅基 IGBT 市场。

  • 集成化设计:将驱动芯片与功率器件集成(如英飞凌的 EiceDRIVER 系列),减少外围电路元件数量,降低 PCB 复杂度。

  • 国产替代:斯达半导、时代电气等国内厂商的 SiC 模块已进入车规级市场,成本较进口产品低 15%-20%。

综上,功率器件是三相充电桩主板成本的核心,其占比受功率等级和技术路线影响显著。在 30kW 及以上高功率场景中,SiC MOSFET 已成为主流选择,而控制芯片成本占比相对稳定但呈下降趋势。未来,随着 SiC 技术成熟和国产替代推进,功率器件成本占比可能小幅下降,但仍将主导主板成本结构。


芯橙科技出品的三相充电桩主板通过先进的功率器件,运用多种安全防护机制,做到质优价廉,欢迎咨询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