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深圳市芯橙科技有限公司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新闻中心

如何通过充电桩主控板设计降低充电桩的待机功耗?有哪些成熟的硬件或软件方案?

降低充电桩主控板的待机功耗需要从硬件架构、电源管理、软件策略三个层面协同优化,结合工业级元器件选型和成熟的低功耗技术方案,可将待机功耗从传统设计的数十毫瓦级降至微瓦级。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案:


一、硬件设计:构建高效电源链路

1. 电源模块的精准选型与冗余设计

  • 双电源架构:采用激活电路 + 主电源的双轨供电方案。待机时仅保留激活电路(功耗 < 1W),其核心为小型整流变压装置,无负载时自身功耗极低;当检测到充电枪插入信号后,激活电路触发主电源模块(如隔离式 DC-DC)为整个主控板供电。这种设计可将待机功耗从传统方案的 20W 以上降至 1W 以内。

  • 电源芯片的轻载优化

    • LDO 与 DC-DC 的组合应用:在轻载场景(<1mA)优先使用超低静态电流 LDO(如 TI 的 TPS7A02,Iq=320nA),其轻载效率高于 DC-DC;在中等负载(>100mA)切换至高效 DC-DC(如 TI 的 TPS62740,支持 Burst Mode,轻载效率 68%)。

    • 电源门控技术:通过 PMOS/NMOS 开关切断非必要模块电源。例如,主控板进入休眠时,PMOS 管(如 AO3401)断开显示屏、WiFi 模块的供电,仅保留 RTC 和唤醒逻辑,可降低 90% 以上的外围功耗。

2. 外围电路的漏电控制

  • 信号采样的低功耗设计:采用电阻分压 + 电压跟随器方案替代传统直接采样。例如,在电池电压检测电路中,使用两个 2MΩ 电阻分压,配合低功耗电压跟随器(如 TI 的 LMP2021,待机电流 600nA),待机电流可从 2.1μA 降至 1.05μA。

  • 通信接口的动态管理:在 CAN/LIN 总线上串联磁珠 + TVS 管,并通过 GPIO 控制收发器(如 SN65HVD230)的使能引脚,待机时关闭通信模块电源,可减少 5-10mA 的漏电。

二、软件策略:深度休眠与智能唤醒

1. MCU 的多级休眠机制

  • 深度睡眠模式的分级配置

    • Stop 模式:关闭 CPU 时钟,保留 SRAM 和外设寄存器,功耗降至微安级(如 STM32L4 的 Stop 模式典型功耗 2.5μA),适用于短时间等待(如 5 分钟内无操作)。

    • Standby 模式:切断除 RTC 和备份域以外的所有电源,功耗低至纳安级(如 STM32F4 的 Standby 模式功耗 5μA),适用于长时间待机。

  • 唤醒源的精细化管理

    • 边沿触发中断:使用外部中断(EXTI)检测充电枪插入信号,响应时间 < 5μs,唤醒功耗仅增加 0.2μA。

    • RTC 定时唤醒:通过 RTC 闹钟实现周期性心跳检测(如每小时一次),唤醒后快速扫描关键状态(如电网电压),若正常则立即返回休眠。

2. 任务调度的动态优化

  • 非必要进程的休眠隔离:将人机交互、远程通信等任务与核心充电控制任务隔离,待机时仅保留最小必要进程(如 RTC、看门狗),其他进程通过消息队列异步唤醒。

  • 代码的低功耗编译优化:使用 GCC 的-Os编译选项,优先优化代码大小而非速度,减少内存访问次数;避免使用浮点运算,改用定点数算法,可降低 10-20% 的 CPU 功耗。

三、系统级优化:场景化功耗控制

1. 环境感知的自适应策略

  • 温湿度补偿机制:在主控板上集成温湿度传感器(如 SHT30),当检测到环境温度低于 0℃时,自动启用局部加热(如加热片仅在启动阶段工作),避免因低温导致的唤醒失败。

  • 光照强度动态调节:通过光敏电阻检测环境光,夜间自动降低显示屏亮度或关闭背光,可减少 30-50% 的显示功耗。

2. 故障自愈与冗余设计

  • 看门狗的双保险机制:采用硬件看门狗 + 软件定时器的双重监控,若程序跑飞,硬件看门狗(如 MAX706)在 1.6 秒内强制复位,同时软件定时器定期刷新标志位,避免误触发。

  • 备用电源的无缝切换:在主控板上集成超级电容(如 1F/5.5V),当主电源断开时,超级电容可维持 RTC 和唤醒逻辑工作长达 24 小时,确保关键数据不丢失。

四、测试验证:从理论到实践

1. 功耗的精准测量

  • 分段测试法:使用示波器(如 Tektronix MSO58)配合电流探头(TCPA300),分别测量 MCU、电源模块、外围电路的功耗,定位漏电热点。例如,通过测量发现某型号 WiFi 模块在待机时仍有 8mA 电流,更换为支持深度睡眠的型号(如 ESP32-S3)后降至 0.5mA。

  • 极限工况测试:在高低温箱中进行 - 40℃~85℃循环测试,验证电源模块的稳定性;通过注入 100 次电源浪涌(±400V),测试 TVS 管的防护能力。

2. 能效比的持续优化

  • OTA 固件升级:通过远程升级机制,动态优化休眠唤醒逻辑。例如,将 RTC 唤醒周期从 1 分钟延长至 5 分钟,可使日均功耗降低 40%。

  • 数据驱动的迭代:收集现场设备的功耗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不同场景下的更优休眠策略。例如,分析发现夜间充电需求较低,可将 Standby 模式的唤醒间隔从 1 小时延长至 2 小时,进一步降低能耗。

五、典型案例与成本分析

1. 方案 A:经济型优化

  • 硬件成本:约增加 20-30 元(主要为电源芯片、超级电容)。

  • 效果:待机功耗从 50mW 降至 5mW,年节省电费约 50 元(按每天 24 小时待机、电价 0.8 元 / 度计算)。

  • 适用场景:家用交流充电桩、低速直流桩。

2. 方案 B:高性能优化

  • 硬件成本:约增加 50-80 元(增加温湿度传感器、双 MCU 冗余)。

  • 效果:待机功耗从 50mW 降至 1mW 以下,年节省电费约 250 元。

  • 适用场景:商业快充桩、V2G 智能充电桩。

六、合规性与标准适配

根据GB 46519-2025《电动汽车供电设备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直流充电桩待机功耗需≤30W,交流充电桩需≤45W。通过上述方案,可轻松满足 1 级能效标准(直流桩待机功耗≤30W,交流桩≤20W)。同时,需注意欧盟 ErP 能效指令(2019/1782/EU)对待机功耗的进一步限制(≤0.5W),需在设计中预留冗余优化空间。


芯橙科技通过硬件、软件、系统的三维优化,可将充电桩主控板的待机功耗降低 90% 以上,显著提升设备的能效比和市场竞争力。欢迎咨询选购!